乌夜啼-词牌名
《乌夜啼》,此词条收录于04/18,仅供参考
乌夜啼,又称“圣无忧”“锦堂春”“乌啼月”,是一种词牌名。以双调四十七字为正体,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以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为代表。此外,还有双调四十八字和双调五十字的变体形式,代表作分别为赵令畤《乌夜啼·春思》和程垓《乌夜啼·墙外雨肥梅子》
乌夜啼最初是唐代的教坊曲,后来演变为词调。据《教坊记》记载,乌夜啼的起源可追溯到元嘉二十八年,彭城王义康与衡阳王义季因宴饮被囚,经过一系列情节后得以释放,由此产生了这一曲调。在唐代,乌夜啼既有燕乐杂曲的形式也有雅乐琴曲的形式,其迷信乌鸦的传统信仰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
乌夜啼在后来被用作词调时,除了保留旧曲名的借鉴,也催生了新的音乐风格。不同于“相见欢”的别名“乌夜啼”,乌夜啼在宋代被赋予了不同的词名,如欧阳修的《圣无忧》,赵令畤的《锦堂春》,贺铸的《乌啼月》等。虽然有人误将“乌夜啼”视为别名,实际上南唐李煜创作的词曲正是最早的“乌夜啼”。
Tags: 词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