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大学士》,此词条收录于12/27,仅供参考
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明清时期)、殿阁大学士等,为文职最高官位。
大学士源于唐代,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始建于修文馆,以善为文者担任。由宰相兼领。宋代沿唐制设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均由宰相分兼。明代初期为加强专制统治,罢中书省,由皇帝亲统六部。并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分设大学士,统称“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以殿阁学士简选入内阁,仁宣时期,大学士成为太子的经师,并累加至三孤,位列六部之上,开始参与政事决策。主要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并裁决国家机要事务。大学士中居首者为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有票拟之权。清代天聪十年(1636年)于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三院,各置大学士一人,初置时皆为旗人。顺治元年(1644年)置满、汉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年)仿明制改为内阁,置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清代在吏、户、兵三部各以大学士一人领之,其余为满汉尚书、侍郎。雍正年间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由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担任。乾隆中期,大学士开始承担入职军机、管理部院、兼任总督等各项职务和责任。嘉道以后大学士制度渐渐趋向没落,清末时,大学士几乎成为了一个虚衔,宣统三年进行内阁改组,裁撤旧有内阁和军机处,改行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等,以旧军机大臣充之,并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大学士在设立初期只是作为文字著述人员。明代起为了防止丞相专权,建立内阁大学士制度,大学士不仅要处理政务,还具有草诏之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关系的平衡。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对后来的越南后黎朝和阮朝的官制建设也产生了借鉴意义。
学士从南北朝始置,主要掌校理典籍、抄撰书册、修史议礼、奉诏著文等。大学士之名源自唐代,本是史馆官。中宗时期为表示对大臣的崇宠,在学士前增补“大”字,大学士之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