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黄页

阎罗王-地府第五殿之主

阎罗王

《阎罗王》,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阎罗”又作阎魔、琰摩、阎摩、耶摩、琰摩等,本是由Yama(原意为“缚”)和后缀词raja(原意为“王”)组合而成,有约束、束缚、控制,兼有双生之意。[1][2]

      “阎摩”最早出现在印度古老的吠陀史诗《梨俱吠陀》(Rigveda)中。据文献记载,阎罗是太阳神毗婆薮(Vivasvat)与凡人生下的儿子,是第一个死去的凡人,他担负起为众生寻找通向冥界之路的重担,建立了亡者的国度。[2][3]至印度史诗时代,阎摩从冥界的统辖者变成了公正的审判者。到了往世书时代,阎摩的形象再次发生转变,成为可怖的惩恶者。[2][3]佛教在印度兴起后,吸收了印度教中“业报轮回”“地狱”等因素,阎摩变成了佛教的掌死之神。随着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大量的佛经也被译出,佛教依附于中国本土的“泰山治鬼说”发展了其“阎罗地狱”思想。[4][5]隋唐时期,佛教更加盛行,“阎罗王”取代“泰山治府君”,成为地府的统辖者和因果轮回的实施者。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地狱体系完全形成,并发展出“十殿十王说”。明清以来,阎罗王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源自印度的阎摩及其执掌的地狱已经彻底实现本土化,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学中的成熟意象。[2][6]

      阎罗王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的掌死之神,身负死后审判、惩恶扬善的职能。阎罗王会阎罗王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需要实施不同的处罚,以达到惩恶扬善的效果。自唐代以来,民间形成了烧纸钱以求福免灾的信仰。阎罗王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佛教“因果轮回”“业报说”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阎罗信仰被赋予了更多实用的价值,统治者会利用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百姓也将其作为精神支持。[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