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归葬的寺院
《祖庭》,此词条收录于12/31,仅供参考
祖庭,是佛教宗派形成的场所,也是祖师常住、弘法、归葬的寺院。原意为祭奠祖宗的祖庙中庭,后来被用来比喻为祖奠,即在送殡前举行的祭奠。随着佛教的发展,祖庭逐渐成为佛教宗派祖师布教传法的地方。
中国佛教公认的祖庭是洛阳白马寺,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也是中国史上最早翻译出汉文佛经的祖庭。汉传佛教在隋唐时进入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八宗派,分别有各自的祖庭。三论宗的祖庭是长安草堂寺,唯识宗的祖庭是长安大慈恩寺、兴教寺,天台宗的祖庭是天台山国清寺,华严宗的祖庭是西安至相寺、华严寺,禅宗的祖庭是嵩山少林寺,净土宗的祖庭是西安悟真寺、香积寺,律宗的祖庭是西安沣德寺、净业寺,密宗的祖庭有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等。
关于祖庭的标准,虽然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权威的共识,但是总体而言,被视为祖庭的寺院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首先,其历史中必须有被尊为宗派祖师的人物。其次,必须拥有能够证明其祖庭地位的圣迹,通常为祖师的舍利。最后,要么是祖师生前著书立说的地方,要么是祖师驻锡弘法的地方。
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间,仅今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他们往往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争执不休,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小乘佛教分裂严重失去了统一教化的力量,马鸣、龙树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内应运而兴。
Tags: 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归葬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