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奇蹄目犀科动物的总称
《犀牛》,此词条收录于01/04,仅供参考
犀牛是奇蹄目犀科(拉丁学名:Rhinocerotidae)动物的总称。犀科下现存有4属5种犀牛:苏门答腊犀(拉丁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爪哇犀(拉丁学名:Rhinoceros sondaicus)和印度犀(拉丁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黑犀(拉丁学名:Diceros bicornis)和白犀(拉丁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犀牛是一种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全身多呈灰色或棕色,头大,腿短,有1到2个角,每只脚有三趾。犀角由成层的角蛋白组成,偷猎者为牟利获取犀角而宰杀犀牛,因而,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犀牛被杀害。
在印度犀和白犀中,雄性个体体型明显大于雌性个体,而其它犀牛两性体型差异不明显。大型的犀科动物如白犀,体长可达3.7~4米,肩高1.8米,重2300千克。最小的犀科动物是苏门答腊犀,体长通常在2.5米,肩高1.2~1.45米,重500~960千克。
犀牛分布于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犀牛倾向于靠近水源,常栖息于大草原、灌丛带或茂密的森林中,分布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对更倾向于开阔的栖息环境。除白犀常营群体活动外,其他种的犀牛基本是单独活动的夜行性动物。犀牛的妊娠期一般为510~570天,生产间隔常为2~4年。野外寿命一般在35~50年。
犀牛在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却受到人类偷猎的威胁。截至2022年,全球所有犀牛的总数不足27000头,数量自2012年起持续下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8年将印度犀列为易危(VU)物种,2019年将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列入的极危(CR)物种,2020年将黑犀列入极危(CR)物种,白犀列入近危(NT)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