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化学键的一种
《共价键》,此词条收录于01/04,仅供参考
共价键(Covalent Bond)是指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其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理解共价键,就好比核间电子在核间架起一座带负电的桥梁,把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黏结”在一起。 为了说明电负性相近的元素原子如何形成化合物分子,描述这类分子形成的本质特性,科学家提出共价键理论(Covalent Bond theory)。广泛采用的共价键理论主要有两种:现代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VB)和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MO),两种方法都是采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处理化学键,各有特点,相互补充。表征共价键的参数主要有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包括均裂和异裂。
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N.Lewis)提出八隅律:相互键合的原子若有未成对的价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电子配对,达到稀有气体的八电子稳定结构,形成共价键。八隅律初步揭示出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首次指出原子间共用电子对能形成共价键,为现代价键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称为经典共价键理论。
1927年,德国化学家海特勒(W.Heitler)和伦敦(F.London)运用量子力学原理解释H2分子的形成,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共价键的本质,建立了价键理论。1930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Pauling)等发展了价键理论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建立起了现代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简称为VB理论,又称电子配对理论。
1932年,美国化学家马利肯(R.S.Muliken)和德国化学家洪特(F.Hund)等人同样在共价键本质阐述的基础上,把成键分子看成一个整体,提出分子轨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