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分布于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此词条收录于01/04,仅供参考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活动在蒙古高原的回纥人,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译名。当时,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回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744年统一了回纥各部的首领骨力裴罗受唐朝册封。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840年回鹘汗国被攻破,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内地同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为三支: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并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儿”。元明时期,新疆地区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儿人融为一体,为畏兀儿补充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准确表达了“Uyghur”名称的本意。
新中国成立后,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维吾尔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维吾尔族群众现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习俗有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中国境内维吾尔族的人口数为11774538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44人。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