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黄页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太极

《太极》,此词条收录于01/04,仅供参考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则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系辞上》。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也释为中,太极即大中之义。

      战国末期,《鹖冠子》《吕氏春秋》把《易传》太极两仪的形式与《老子》浑沌说合二为一,太极与元气的合一首次实质性出现在这两部著作。汉代学者对太极的理解颇为不同,马融以太极为北辰,刘歆、郑玄则以太极为气。还有流行的纬书以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的统一实体,或宇宙创生的一个阶段。魏晋时期,王弼以大衍之数之中的“其一不用”之“一”为太极,这个“一”就是“无”或“道”,韩康伯也承此说。隋唐经学沿袭汉人与王弼的太极观,兼摄太极之为无与元气两义,无独创。五代宋的陈抟则第一次把无极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宋朝时期对太极的探讨颇多,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还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重要命题,为宋明理学所广泛讨论。二程和朱熹以“理”为太极,李觏、张载则认为太极即气,邵雍则认为太极为天地本原。明朝时罗钦顺、王廷相和王夫之则视太极为气。

      太极的相关概念有“皇极”“无极”,相关的图式大致可分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和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二类。哲学史上,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的重要命题,为宋明理学所广泛探讨。南宋哲学家朱熹与陆九渊之间围绕无极与太极的关系问题而展开过辩论。关于太极的著作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太极解义》等。太极文化在发展中与武术相结合发展出太极拳文化。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据上下文义,此处的“太极”与“高”相对,又与表示上下四方的“六极”相应,应是“最高的高度”之义,因此这里的太极还不是一个哲学范畴。“太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