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思想家
《刘知几》,此词条收录于01/06,仅供参考
刘知几(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史学家、思想家,曾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因与李隆基之“基”读音相同,在李隆基为太子时,为避嫌名,自请改以字“子玄”行于世,新、旧《唐书》本传以“刘子玄”为名;清朝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又被改称为“子元”。
刘知几因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文学。唐永隆元年(680年),刘知几中进士,担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主簿。圣历二年(699年),刘知几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工作。长安二年(702年),刘知几担任著作郎,兼修国史。神龙年间(705年~707年),刘知几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景龙二年(708年),刘知几迁为秘书少监,同时掌管修史。景龙四年(710年),刘知几撰成《史通》,此后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刘知几迁为散骑常侍。先天元年(712年),刘知几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开元二年(714年),刘知幾迁官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开元四年(716年),刘知几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并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开元九年(721年),刘知几的长子因犯罪被免官流放,刘知几上诉辩理,触怒玄宗,被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刘知几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县)不久,即卒于任上,享年61岁。开元十年(722年)11月,唐玄宗追赠刘知几为汲郡太守,不久又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刘知几曾预修《三教珠英》《姓族系录》《高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独撰《睿宗实录》十卷,另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个人文集《刘子玄集》三十卷。刘知几的传世作品有十三篇零散诗文以及《史通》,其中《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刘知几对史学的见解,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即修史或治史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史才、史学、史识等三项专长;认为儒家经典皆为史籍,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归纳义例,总考源流,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新;崇实恶虚,重视考评辨伪。对于刘知幾的史学才干,后晋官修《旧唐书》曾评价为“学际天人,才兼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