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
《太一》,此词条收录于01/16,仅供参考
太一,“太”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中国古代“ 太”又写作“大”或“泰”,而一”或写作“乙”,故在“太一”一词又或作大一、太乙、泰一、泰壹。其较早出自《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一主要有三种含义:作为哲学上的概念,它是“道”的别称,又指太极、元气;作为天文学上的概念,它指星宿名,即北极星;在神话学上,作为祭祀崇拜的对象,它解释为天神,即太一星神。
太一作为神话学概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宗教时期,太一在神权意识与祭祀礼仪中成为诸神之首。太一在星象学上指星宿名,即北极星,因其位于天球北极点上,为天球旋转的轴心,又称中宫。在哲学上,往往用太一来表示天地万物本原的最初未分的统一体。先秦道家文献论述中,用太一指代“道”,意为创生宇宙万物的根源,在此意义上“太一”也被解释为太极。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对儒家思想进行注释和发挥,在纬书中又把太一解释为天地未分时之混沌元气。
中国现当代学者李小光在所著《中国先秦之信仰与宇宙论》说,在天文与宗教神话的相互作用之下使得“太一”一词,遂不可能逃避宗教神话与天文内涵的交织、纠缠作用。同时,“太一”也因为具有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义理内涵更强化了在宗教与天文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太一”常是哲学、宗教、天文三重语义交互作用中一起出现在古代的舞台。
Tags: 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