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一种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此词条收录于01/20,仅供参考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是指溶血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引发的贫血;溶血(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hemolytic state)。
溶血性贫血按照发病和病情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按照溶血部位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按照病因可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与溶血的急缓程度有关,因病因不同有所差异,但也有其共性。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酸痛,伴有头痛、呕吐、高热、血红蛋白尿和黄疸等临床表现;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三大特征。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分为三方面:一是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二是红系代偿性增生的检查;三是针对红细胞自身缺陷和外部异常的检查。前两者用于确定是否存在溶血及溶血部位,后者用于确立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鉴别诊断。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步骤大致为四步:首先确定是否存在贫血;然后寻找溶血存在的证据;再确定溶血的发生部位;最后寻找发生溶血的病因。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为针对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的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进行治疗等,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止用药且避免再次用药。后者为针对溶血性贫血引发的并发症的治疗,如纠正急性肾衰竭、休克、电解质紊乱,输注红细胞,补充造血原料等。
Tags: 一种血液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