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下的一种鱼类
《大黄鱼》,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又名黄瓜,属黄鱼属下的一种鱼类,[2]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到南海,[6]在韩国、日本、越南也有分布。[1]大黄鱼质嫩、色白、味鲜、易吸收,[7]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鱼,[8]但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大黄鱼在南海北部减少了80%,到20世纪80年代野生种群已严重枯竭,截至2016年,全球种群数量在约47年里下降了80~95%,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物种(CR)。[1]中国因此采取了各种管理措施,如渔具控制、季节性休渔、产卵和幼鱼索饵场保护,[1]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起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项目,以解决食物供应和过度捕捞问题。[1]20世纪末开始形成产业化,[6]至2021年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9]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闽优1号”和大黄鱼”东海1号”等。[10]
大黄鱼吻尖钝,口斜裂,下颌稍突出;尾鳍尖长,略呈楔形;[4]体黄褐色。[5]大黄鱼属中下层鱼类,[4]栖息在沿海水域和河口约100米的地方;[1]常在黎明与黄昏时活动;[11]广谱肉食性鱼类,具有集群摄食习性,在大群体或较高密度条件下摄食旺盛,高密度与饥饿状态下有自相残食现象;[4]具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越冬洄游等3大洄游习性,春季集群向北、向河口近岸海域或港湾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产卵场附近的湾内外和河口的广阔浅海海域索饵育肥,秋后集群向南、向外洄游越冬。[12]
大黄鱼的学名为Larimichthys crocea,[2]英文名为Large yellow croaker。[13]
1846年,Richardson将大黄鱼命名为Sciaena crocea,属于石首鱼属(Sciaena)。后来,日本鱼类学家将大黄鱼改为"Pseudosciaena属",称为Psea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1846)。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又渐渐将大黄鱼移到“Larimichthys 属”。此后,大黄鱼的正式拉丁学名为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18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