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
《黄万波》,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黄万波,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教授是中国著名古人类“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造诣卓著,成绩斐然。黄万波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的科普读物数十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zhēn]科学奖,自然科学一、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等。
他是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巫山人”的发现者。2007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和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中科院古脊椎和古人类研究所联合主办“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巫山人”正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1932年,黄万波出生于重庆忠县新立镇。22岁时,他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专业毕业,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1954年底至1955年3月,黄万波陪同裴文中南下广西考察洞穴。1958年,正值科学研究大发展时期,古脊椎所决定对周口店再研究,裴文中牵头,黄万波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1963年,他和团队先后在陕西发现了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下颌骨,后又发现了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头骨。1972年,他又在陕西长武县发现了4万年前的长武智人化石。1979年起,黄万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华南。1981年,他和同事们在安徽省和县陶店镇龙潭洞首次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1984年夏,黄万波担任领队,并来到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1985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万县、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长江三峡考古队,展开了对龙骨坡的发掘。同月13日,黄万波趁发掘队员们工间休息时对化石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并发现这个牙齿是一颗巨猿的牙齿。1986年11月29日,在重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正式向世界公布考察结果:在长江三峡的巫山龙骨坡发现了距今约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1989年,他还与香港大学合作,并对大熊猫牙齿釉质进行超微结构研究。1995年12月,龙骨坡化石和石制品的发现相关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黄万波将收集到的材料去粗取精,撰写成文,出版了《大熊猫的起源》。2016年,他在犀牛洞发现了带有人工痕迹的犀牛牙齿和疑似人工痕迹的石片。2017年,他把到都督乡考察的6件熊猫化石的发现过程和成果整理成书,并出版了《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2019年,黄万波担任“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的首席科学家。2020年9月,他下潜到犀牛洞1号洞尾端裂隙30米深的地方,实地考察人牙化石出土地点,并在附近新发现了人类锁骨和石制品。2023年8月至11月,黄万波以专家顾问的身份,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师生们驻扎在巫山县庙宇镇,全程见证并参与龙骨坡遗址为期3个月的第五阶段发掘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