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南宋初年政治家
《赵鼎》,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宋朝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任宰相,南宋政治家、词人,[2]与唐宋两代贬谪[zhé]琼州的李德裕、李纲、李光和胡铨合称为“五公”,[3][4]与李纲、胡铨[quán]、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也是宋朝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5]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赵鼎出身于普通的士人家庭。[1][6]4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并教其读书,曾入地方官学,先后师从尹天民、李授之以及洛阳邵伯温,博通经史百家。[7]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赵鼎获进士及第,先后任风州两当尉、岷州长道尉、同州户曹、河中府河东县丞、洛阳县令、开封府士曹、右判官、朝请郎、尚书司勋员外郎等职。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8]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推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组织军事力量抵抗金兵。绍兴年间,赵鼎两度出任宰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祐[yòu]”。[9]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赵鼎遭秦桧陷害后被贬泉州,之后又被贬往潮州、吉安军(今海南三亚)。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二十日,赵鼎因绝食而死于吉安军,终年六十三岁。宋孝宗即位之后,追谥赵鼎为忠简并追封丰国公,赠太傅,后又配享高宗庙庭。[1][5]
赵鼎在两次担任宰相期间整顿吏治,改革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利用江淮屯田解决军费开支,扩大宰相集团权力,[10]同时赵鼎在诗词和书法艺术上颇有成就,有《赵鼎楷书札子》《毓[yù]秀帖》《忠正德文集》等作品流传于世,[11][12][13]南宋学者吕祖谦、曾协等称赞赵鼎为“南宋初年中兴名相第一”。[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