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变说-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之一
《灾变说》,此词条收录于01/04,仅供参考
灾变说(catastrophic theory)又称为分出说,是太阳系起源的一种假说。灾变说认为太阳系的形成,是星际空间某种引起巨大变化的灾变事件的后果。灾变是一种变化剧烈的突变,其特点是短时间、高能量、突发性、外因为主。它普遍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种基本的演化现象,对新事物诞生和旧事物死亡起主要作用。
1745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 L. L. deBuffon)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灾变说。他在《一般的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认为一颗彗星掠撞太阳,撞出的物质形成行星和卫星。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20多种灾变说。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托马斯·克劳德·张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等提出的星子说以及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在1916年提出的气体潮生说,认为一个恒星走到太阳附近,使太阳上生起了巨大的潮,或者一个恒星和太阳相碰。
1954年德国古生物学家辛德瓦夫(Schindewolf)提出了新灾变论。它与旧灾变论的区别:一是强调球外宇宙因素,二是完全抛弃了神创观点。新灾变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提出了地内成因说和地外成因说两类假说;第二阶段就是对这些假说的论证和完善。一些小行星撞击、磁场翻转以及多因素灾变事件正在得到进一步研究证实。但灾变说自身仍存在漏洞。灾变说的假说之一“法艾东灾变说”还合理地解释了恐龙的灭绝,土星光环的形成和冥王星的形成还有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形成。
人们已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问题是复杂的、跨域多个学科的。灾变论的理论与实践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生物学、地质学、矿产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近代发展的新灾变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有助于地质科学向资源、环境和抗灾的一体化的方法发展,能帮助人们了解物理和生物世界的过程,从而模拟和预测系统内的变化,以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