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5-1992年的巴尔干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此词条收录于01/05,仅供参考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马其顿语: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斯洛文尼亚语: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1945年至1992年存在于巴尔干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为贝尔格莱德。为多民族国家,政府奉行联邦制,由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一党执政。由于该国承袭有着“第一南斯拉夫”之称的南斯拉夫王国,因此另有别名“第二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在领导下经过反法西斯斗争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1941年4月,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民在领导下开展反法西斯武装斗争。1943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新的革命政府,在联邦制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新南斯拉夫.1945年5月,南斯拉夫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同时也取得了南共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45年11月11日举行制宪议会选举,以南共为首的人民阵线获得胜利。同年11月29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分裂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后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经济与社会概况复杂多样。经济方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劳务合作、生产合同和共同投资生产等多种合作形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工业方面也通过工人委员会制度和大型联合企业使得工业得到发展。社会方面,民族、语言和宗教极为复杂,包括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等主体民族,拥有两种文字、三种宗教及多种语言;存在一定历史矛盾,进而产生文化中央集权主义与文化分离主义的冲突,并导致全国文化的分裂。教育方面,自1947年以来,文盲率大幅下降,中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方面,政治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如5天工作制和自由出国旅游等。文化方面,19世纪早期形成了民族文化团体“玛蒂察”[a],社会主义时期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艺术博物馆、戏剧节等成为文化名片,涌现了许多优秀文学家和诗人,媒体产业也展现了南斯拉夫文化的多样化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