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明初时期官员
《黄子澄》,此词条收录于01/15,仅供参考
黄子澄(1350年—1402年),名黄湜,字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县(今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大坑村)人,中国明朝大臣,官至翰林学士。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子澄在江西乡试考取第二,次年礼部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位列探花。其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同建议削藩。最终,朱允炆采纳黄子澄计策,于建文元年(1399年)相继削去周、代、湘、齐、岷五王。同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义,史称“靖难之役”,同时朱棣上书指称黄子澄为“奸臣之首”。因黄子澄不善军事,他推荐的将领接连失利,后被贬至外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黄子澄被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只有黄子澄的次子彦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说昆山话,才幸免于死。彦修后将黄子澄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赦免了黄子澄等忠于惠帝、被朱棣杀害的士大夫。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黄子澄获得平反。弘光初年,追授为礼部尚书,谥节愍。乾隆年间,追赠谥号为忠慤(què)。
黄子澄因株连九族,遗稿散失殆尽,稗官野史亦少流传。其诗文仅存有17篇,包括《李景隆师败》《还洞庭》《酬姚六丈》《大岗山广庆寺记》等,其所作《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现存的洪武年间的八股文之一。
Tags: 明初时期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