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十四瓶的酒量好不好(白酒和啤酒哪个对身体好)

本文目录:

十四瓶的酒量好不好

十四瓶的酒量好不好

 最佳答案:

      不同酒类的比较

      - 啤酒:一般人喝3-4瓶啤酒属于正常水平,6-7瓶属于中等水平,超过10瓶算很好的酒量。能喝下14瓶啤酒,远超平均水平,显示出较强的酒量。

      - 白酒:以52度白酒为例,普通人一般能喝三两左右,半斤算不错,一斤以上算酒量好。14瓶白酒的酒量在白酒饮用者中极为罕见,属于非常好的酒量。

      健康角度

      从健康角度看,无论酒量多好,饮用过量酒精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14瓶啤酒或白酒的酒精含量已远超建议的每日摄入量,长期如此会损害肝脏、胃肠、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

      十四瓶的酒量在社交场合中可能被视为优秀,但从健康角度考虑,过量饮酒是不可取的。适量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古时候的酒有多少度,古人为啥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无形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

      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要写的话就要写武松,写乔峰,写胡铁花,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这样读起来才痛快淋漓呢。

      经常在一些武侠剧中,看到许多大侠,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动不动就喝上个好几坛,乃至有些失落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他都还没醉。莫非古时候的酒跟白开水相同?一点都不醉人吗?其实并非如此。

      影视作品中的桥段,只是只是场景需求,前史上实在的酒仍是有必定度数的。我国自古以来茶文明和酒文明一向都是我国的两大特色文明。我国前期的酿酒方法,相对如今仍是比较粗糙的。

      前期的酒相当于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酿造工艺简略,口味甜美醇美,乙醇含量很少,因而深受人们喜欢。度数只是相对于现在咱们的啤酒,根本在十度以下。前期古人酿酒,都是用五谷或许果子来酿酒的,所以酿出来的酒有点相似咱们现在的葡萄酒。

      我国的酿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专家从前出土过距今有5000多年前十的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就存在着酿酒这个行业。

      有的前史记载,酿酒的鼻祖是狂药,以为狂药是夏朝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说“酒”字的条目中有:“狂药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秦朝时,酿酒呈现了酒曲,那个时候酿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根本都在十度以下。许多人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阳冈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实际上其实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数,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数要高几度罢了,也就十几度左右,相当于鸡尾酒的度数。宋朝时期的酿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炼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

      所以其实武松喝的酒相当于喝了六七瓶的啤酒差不多,宋末能够提炼出白酒相同的度数,这还得归功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的天气比较冰冷,所以古代的这些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跟华夏的酒不相同,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法,后来才传到了华夏。

      盛行喝白酒,也是在元朝今后的工作,元朝曾经许多人都是海量,元朝今后很少呈现一个人能够喝十大碗的,像唐宋时期,李白有许多诗歌,都是描绘斗酒的场景。

你见过最能喝酒的人一顿能喝多少?

      曾经的一个同事喝酒逸闻,在圈子里流传多年,这里分享各位,看看厉害不。

      说起来我和他算不上同事,那年我上高一,暑假去他们厂打零工挣学费,他是老工人。当时三十多岁,木讷寡言,每天两点一线,不怎么与同事交往。就这样毫不起眼的人却身怀绝技。

      话得从他的婚姻说起。他老婆娘家在工厂后面三里地远的一个村庄,故事发生在新婚时。那个时代都没什么钱,生活也就简简单单,新婚程序走完后,老丈人听说女婿酒量比较大,就没喝好过一次。这个“好”是土话,满足的意思,没喝到位过。想着要让傻女婿满足一次,放量过个瘾。于是有天杀了一只养几年的老公鸡,炖了一大砂罐子。“砂罐子”是过去家庭最多用的炖肉罐,小的五升,大的八升。在本村的槽坊打了一桶酒,五升十斤,四十多度,我们那叫“小米酒”。其实是大米酿造的,叫“小”也是土话,形容自家酿造的白酒,比起县里酒厂的酒不能称大,自称小米酒,不是小米酒。

      中午女婿来家,也不多话,也没菜盆,肉汤罐子直接端到桌上,五升的塑料酒壶放到桌子旁边,给女婿面前摆两个碗,一个接菜,一个盛酒,一双筷子。就这样格式,老丈人看到酒碗空了就倒上,女婿老实,埋头苦干。俩人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情份都在不言中。也就个把小时的样子,一罐连带汤带肉,一壶酒给他一人整个干净。算下来,论容量都差不多大小,五升十斤。再看女婿,脸不红,心在跳,平常一样,抹抹嘴,起身走了,还是没有一句话。倒把老爷子搞得好无意思:还是没让女婿喝好啊!

      我是在酒店工作的,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见到了三个人,可以称得上是海量的人了,这三个人的喝法,看的我们店里的服务员,多是担心不己的,连忙告诉了,我们酒店的管理人员

      毕竟要是在我们酒店喝多了,然后出了一点什么事情,那多多少少的,多对我们酒店有一点影响的,下面就和大家说说这三个人的喝法

      第一个人的喝法:

      这是一群战友聚会的人,在我们店里搞的一个5年在聚会活动,酒席还没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好像是组织者的人,就和服务员说,先上5箱啤酒来,等啤酒上来了,就把5箱啤酒全拆箱了,然后摆到酒桌上

      等凉菜上完的时候,听服务员说,还没到20分钟的时候,这5箱啤酒就被他们喝的干干净净了,想想这一箱啤酒就要12瓶,而5箱就要60瓶,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被喝的干干净净了,关键他们才10个人,就算平均下来一个人也要6瓶了,而且这5箱喝完了,还又要了5箱

      第二个人的喝法:

      这是一群公司聚会的人,好像是某个合同签了,然后公司项目部的人,在我们酒店喝酒庆祝的,但这一群人喝的就有点高档了,高档红酒和白酒多有的,这群人里面,好像有一个对方公司的人

      听服务员说,这个人有点厉害了,不管是红酒还是白酒,多是来者不拒的,到最后喝的兴起了,甚至还反过来,主动找这边公司的人喝,最后这边公司的人,除了还有一个负责销售的,其他人多被干趴下来了,他还一点醉意没有

      第三个人的喝法:

      这个就厉害了,是一位女性朋友,她是在参加她朋友的婚礼上,负责给新娘挡酒的,当时新郎这边的几个人,好像是想看她笑话,每次敬新娘酒的时候,多是满满的一大杯,而她总是接过来一口干掉,脸不红心不跳的

      最后好像是被逼的急了,直接拿着整瓶的白酒和新郎这边的人拼酒,最后就是新郎这边的人全被干趴下来了,而她还一点事没有,最后才知道,她在她们那边,是从小就开始喝酒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美女酒仙了

      说个真事吧!其实这样的事挺多,觉得这个比较有说服力,就写这个吧,希望不要被当事者看到,会没面子的!

      应该是1994年左右吧,我们那里比较边缘(没打错字,就是边缘),那时我们那里去市里的车比较紧张,大家去市里挺困难的。我们厂领导就安排每个周日用厂子的大轿子带着大家去市里玩。厂子人多,各车间排队去。

      我们车间去了二十多口子,车出发的早,六点出发,到市里也就七点半左右。市里劝业场、滨江商厦等购物场所都是早九点开门,大家都利用这段时间去劝业场后面的小胡同吃早点(现在那个小胡同早就没了,挺怀念的)。红小豆粥,耳朵眼炸糕什么的都有,正宗的津味小吃。

      大多数人比较喜欢吃哪里的一家拉面,这次也不例外,不大的铺子十几号人填满了一半。拉面简单实惠,也没有多少讲究。可我们这里面有个同事,叫什么就不说了,外号叫“毛驴”,听外号就能猜个大概了,脾气倔,啥事都喜欢和别人顶着来,属于顺毛驴。

      他吃拉面坐在一个男的对面,俩人一张桌子,那男的挺瘦,坐那也能看出来身高不会太矮,一碗拉面,一个口杯(那时流行的一种白酒,一个口杯二两半),边吃边喝,一个人很安静。这种人我们这有个叫法叫“酒腻子”,就是说睁眼就得喝酒,三顿不断。没有贬义,一种称呼而已,因为这件事印象太深,所以记得特深刻。

      毛驴喜欢搭各(自来熟,聊天),几句话下来,聊的挺嗨,拉面上来,也要了口杯,和别人对喝起来。没几下,就嫌别人喝的慢,对方是一小口一小口的抿着喝。他一口,半杯下肚了,自来熟的非要别人也大口,那人争也喝了一大口。

      我们都吃完了,同事一起,想等他一会,都劝他快点吃。要么说毛驴呢,不分好赖话,几句话下来,我们都走了,剩他自己在那过瘾。

      我们有规定,中午一点半在长春道集合,两点准时发车往回走。发车时是要查点人数的,结果一查,少了一个,谁呀?毛驴。

      问谁谁也没见着。几个人一寻思,去撞撞运气吧!一溜小跑,到了早上吃拉面的小馆。果不其然,毛驴在呢,不过坐着变躺着了,喝高了。喝了多少呢?桌上我们数了数,口杯十七个半。

      怎么出来的半呢?那半个在早上和他一起喝酒的男的手里,人家那碗拉面还有一半没吃,都饦了,在那干喇。看到我们来了,把杯子一放,告诉我们,你们这兄弟喝酒还行,喝了仨,躺着睡了一上午了,也不能把他自己扔这,就喝着酒等我们过来找呢!然后人家结了账走人了。

      我们几个人根本拖不动毛驴,本身就痞子大,再喝醉酒,死沉死沉的。安排一个人回去找人手来帮忙,一面问店里的老板情况。老板一介绍,我们都服了,老板说,这个男的是他们这有名的人物,喝酒无论多少人,多少酒,什么酒,没见他醉过。

      算算吧,一碗拉面就酒,自己喝了十四个半,二两半一个,等于三斤多酒,还这么淡定清醒。

      回去的路上,毛驴躺在最后一排长座位上,一路走一路吐,到家也没醒过酒。

      后来醒酒了,还不服气的吹呢!也是服了!

      周恩来听说许世友和同级或下级喝酒,不醉不准离桌。人家比许世友酒量低的,也要同样喝这么多,不喝他就骂人,甚至打人。周恩来知道后,有次找准了一个机会,找许世友喝酒。周恩来说:许司令,今天你喝一瓶,我喝二瓶,谁说不喝了,谁就算输了。许世友自认喝酒没对手,但他也知道周恩来能喝酒,但也不会我一半酒量不如他吗。于是就答应了,二人一直(当然是上好的茅台酒)。当许世友喝完十二瓶时(一斤装的),他已经喝得烂醉了,但还是说了,我不喝了,我输了。周恩来就说了,听说你许司令喝酒时,人家不跟你喝一样多,才骂人打人,是不是真的。许世友说:总理我再也不敢了。从此以后,许世友再也不逼人家喝酒了。这真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还得善人帮。

      但是他俩的死亡均与酒有关系。小酌怡情,暴饮必误!

      首先不希望大家不切实际的喝酒报道,就拿许世友和周总理的那次拼酒有很多版本,居然还有说两人拿了十二瓶,这也太不真实了,起因是这样的,许世友当时是南京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给士兵示范

      来办事的下属与他一起吃饭,他必须喝高兴,而有的文职干部酒量本来就小,不陪他喝高兴事都办不成,后来这件事传到毛主席那里,正巧在场的周总理把这事担了下来。

      周总理巧服许世友

      见到许世友主动找他喝酒,据在场的工作人员回忆两人每人喝了两瓶,许世友已经不胜酒力,

      河南许世友墓(守在母亲墓旁)

      当周总理打开第五瓶喝了一杯时许世友彻底服了,周总理教导他以后工作少喝酒,量力而行不能灌别人酒,从此许世友谨记教导。

      文明喝酒

      赵本山有次采访时讲自己与一位老板比酒还赢了一部车,当时两个人每人三瓶酒,那个老板被喝的进了医院,算来赵本山喝了三瓶酒。

      我的邻居告诉我,他们厂里一位小伙子喝了两斤酒晚上去值班,第二天才发现已经死掉了,人的解酒能力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人酒量差异也很大,总的来说过半斤以后都会有醉酒、闹事、因醉伤亡或死亡的可能,特别是一斤酒以后非常危险,因此希望我们都不要劝酒了!

      这个我得说说俺们村的王翠花。

      王翠花年龄大概40左右,身材微胖,大眼睛、高鼻梁、盘子脸,由于常年干体力活,岁月该留和不该留的痕迹都留在了她的身上。她一脸淡定的表情,表明她经过了不少人生的大风大浪,至少是经历了无数的酒场。

      大概长这样(实在找不到她的图片,网上找了一张相似的)

      由于地处苗乡,苗民嗜酒、酒风盛行,民风彪悍,同时也少了那些城里饭桌上的规矩,女人饮酒那是见怪不怪。有亲戚朋友来访,女人亲自上桌陪客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王翠花的家乡喝酒大多都是以碗喝酒,每次大家都是要先倒上一大碗,如果没有亲戚朋友在,大家就慢慢的喝,也有可能一个人倒上一碗慢慢的喝。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大家会大喝一声“干”,就要一口干掉,不干掉是对主人的不敬。这个画面,大家可以看湘西的电影《十八洞村》,里面王学圻老师喝酒的画面。

      记得又一次,王翠花家远方的老表来走亲戚,因为这个亲戚确实住得远,好久没来走动了,王翠花家甚是感动,当天是又杀鸡又杀鱼的,饭菜做得很丰盛,当然肯定是少不了酒啦。当天她们采用了非常豪放的喝酒方式来欢迎这个远道而来的老表——豪饮!用盆豪饮!

      当酒过三盆,老表已经有点招架不住,喝酒碰杯的时候,故意要撒一点酒出来好减轻压力。当时王翠花眼疾手快,马上把盆递到老表的盆下面,拍着老表的肩膀说:“表,漏酒啦”!

      这样喝酒的方式,结果可想而知,那当然是杯盘狼藉、人仰马翻了。当天5个人把50斤塑料桶的酒喝掉了一半。王翠花作为主人,肯定喝得最多,这个事很快就传遍那个小地方,从此,远近乡邻送她一外号:五斤壶!

      在后来的岁月中,我也没见王翠花醉过。

      老家宁夏,有个靠近内蒙前旗的地方,当年西路军被马匪打败,一个战士被马匪抓住,绑在柱子上,用马刀把战士全身割破,晒大太阳,苍蝇在伤口产卵,到处是蛆,等部队解救时已经奄奄一息了,比划着让解救的战士把自己放进不远处的酒缸里,大口喝酒,三天,醒了就和着蛆大口喝酒,最后活过来,却落下喝酒的毛病,父亲当年是县招待所的所长,开会有幸见过这位英雄,有军区特批的条子,在那个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都要条子的年代,特批英雄每天多少瓶酒,多少瓶我也忘了,本来以为是个故事,确实真事

      我西安人,七十年代我们哪里有个人为了生产大队买变压器去厂里,当时咱国家机器少生产慢,供不应求他为了能尽快卖买回变压器,打听到厂长爱喝酒就买了两箱(西风酒,村支书说只要能买回变压器咋都行)送给厂长,厂长看他诚意太重,就说你爱喝酒吗,他说爱,厂长说你在能喝一箱子酒明天就可以给你们装好变压器,(哪个时候是12瓶装),他说你说话可要算话,厂长说(君子一言………)然后他就把一箱酒喝完(当然是慢慢喝),朋友们想想,我们陕西(西风酒)可是高度酒啊,直到现在朋友们您们在沿海城市能喝到(底度)西风酒吗,西风酒,真心的粮食酒,

      在同学孩子的满月宴上,曾经看到过两个同学斗酒,二两半的杯子倒上了十杯白酒,两个人不吃菜,一杯接一杯的对饮五杯以后,谁也没有服输的意思,就继续倒酒,让同学给拦住了,怕喝多了出事,两个同学意犹未尽,据说宴席散了之后,两个人又出去吃烧烤喝到了三点多,可是第二天两个人都进了医院,开始我还挺佩服他们的,后来觉得这样酗酒其实很无趣。

      我看到最能喝酒的就是一个同村的爷爷,平时就一天四顿二斤酒。有一天,他儿子打动全村人到处找爷爷,大家问怎么回事,原来是中午爷爷家里来客人了,60度十斤装的白酒,两个人居然都喝了,那个客人说自己喝了大概四斤,喝完就骑自行车回家了,爷爷说出去送他,结果很久都没有回来,就让大家去找。后来谁也没有找到,过了就好看到爷爷的时候,问起这件事,爷爷很不好意思腼腆的说,那天大概喝了六斤白酒,送走了客人,在在稻草跺里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回的家。

      爷爷已经快九十岁了,可能已经喝不了那么多了,但如今的他依然每天一斤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喝打不起精神来。但是他从来没有喝过啤酒,他自己说,那东西喝着跟水一样,再说也喝不起呀。是啊,就他那酒量,喝啤酒一顿还不得喝两箱啊。

      生活中总离不开酒。论起谁酒量最大,喝酒最淡然优雅,我只服我小姨子。 这么说吧,你能喝多少水,她就能喝多少酒。 谁不服气,就来比试,她喝酒精度最高的二锅头,你喝水,保准让你喝趴桌子下。

      我小姨子叫二妮,这是我们家对她的昵称。二妮酒量大,但对酒毫无兴趣,平时轻易不喝酒,坐在酒桌上,很文静的喝水吃菜,从不多言语。真到非喝不可的场合,也是喝得风清云淡,都称她是极品喝酒者。

      最早见识二妮能喝酒,还是在她参加工作后,暂在我家吃住的第二年,那天我去本城一家酒店,参加同学儿子的婚宴喜酒。我们这里男人酒风猛烈,我头天晚上又头疼发烧,妻子担心我喝醉了回家路上安全,就让二妮陪我一起去。

      小姨子代我喝酒,本来也不是啥大事。最让人惊奇的是,看起来柔弱文静的二妮,柔声细语的对全桌人说,既然大家都想喝酒,那就喝尽兴点,我替俺姐夫的陪敬各位。二妮此话一出,大家都懵愣住。谁也没想到,一副小鸟依人模样,性格温婉的小女子,竟然要挑战男人喝酒。

      满桌同学正在发愣,二妮对服务员的招呼到,小妹妹,给拿来几个大点的玻璃杯,再开几瓶酒。众人愕然中,二妮在两个玻璃杯里倒满了白酒,每杯里足有四两。稍一停顿,面对刚才劝我喝酒最起劲的同学,莞尔一笑,恭敬地说,大哥,我先喝一杯,再敬您一杯。用的是请示商量语气,又有不期待答复的坚定。

      没等那位同学说什么,二妮酒端起杯子,很优雅的把酒喝下去,仿佛那不是满满一大玻璃杯白酒,而是玉液琼浆,然后,依然浅笑嫣然,看向那位同学大哥。其它同学也把目光齐齐转过去,看着那同学很是无奈的把酒也喝下去。 二妮问那位同学,大哥,再敬您第二杯吧?我那同学那你摇头摆手说,妹子,不喝了,不喝了。

      在座喝酒的同学中,最能喝酒的是高大粗壮的大李,素有酒仙名号,酒量蛮大,平时喝一斤二两白酒不醉,喝一斤半白酒不用扶着回家。大李看到小翠也敢喝酒,很是惊喜。男人都这样,有漂亮妹子主动陪着喝酒,更能勾起喝酒兴致。就大声提议也同小翠喝一杯。二妮很谦卑,极力避战推辞,大李哥,别喝了吧,看你们最少的也都喝六七两酒了,再喝你们就醉了。

      大李喝酒,最是听不得别人说什么怕他喝醉的话,那是看不起他,让他很丢脸面,顿时激发了豪情,非要坚持同二妮喝酒。另有一位酒量也很大的同学跟着附和起哄,再三劝说二妮陪着喝。二妮就很勉强地回应,那好吧,咱们要喝就每人再喝三大杯!两位哥哥要是不敢,就不喝了吧。

      大李听闻这话,内心一时混杂着纠结和不屑。虽说每人再喝这样三大杯,他也很困难,毕竟刚才已喝了差不多七八两酒了。但他又认定二妮是在说大话,她刚喝完一大一小差不多半斤白酒,再喝一杯也够呛,就以提议喝三杯唬人,让人不战而退。此念一出,大李愈发自信,便巴掌桌上啪的一拍,慨然应诺,就喝三杯。

      再让服务员并排摆上了九个玻璃杯,斟满了酒,在三人每人面前分别摆放三杯。二妮先喝为敬,若无其事的喝下第一杯,把空杯放在酒桌上,无声地看着两位怯怯各自把第一杯酒喝完。

      接着,二妮又平静的端起第二杯酒,再次喝完时,另外两位就满脸呆滞地看看面前的酒杯,再抬头看看众人,最后又不甘地看看二妮,男子汉的自尊,迫使他们又喝完第二杯,表情很是无奈痛苦。

      在二妮喝完第三杯酒后,他们二人含混不清的说,实在喝不下去了,就不喝了吧。二妮还是微笑柔声,两位哥哥不喝可以,那就按你们男人喝酒的办法,把酒浇在自己头上吧。是爷们当然不能丢这份,传出去以后咋做人,最后还是喝了。

      大李醉倒了,趴在酒桌上,谁喊也不应声,最多哼哼两声。另外一个也醉倒了,从座椅摊软到地上,呕吐得一塌糊涂。 二妮前后共喝了四大杯、一小杯白酒,足有一斤六两,还是如同啥也没喝,这神奇,震惊了满酒桌人。

      从此,我就知道了,二妮是个很能喝酒的小姨子。后来我问她,为何这么能喝酒,咋练出来的酒量。她就很平淡的告诉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喝多少酒,也从没练过喝酒,更没喝醉过。 感觉喝酒与喝凉水差不多,稍微不同的是,酒有点辣味,喝到半斤八两,辣味也就没有了。 在大学士,有一次同学聚会,一个男同学不信邪,同她比试,她喝酒,男同学喝温开水,那男同学喝几大碗温开水后呕吐眩晕了,以求饶而告终。

      还是那句话,论能喝酒,论喝酒风格温文尔雅,迥异于常见的喝酒时粗声大嗓、吆喝呼叫,我最服我小姨子。这没办法,说别人再能喝,反正我没见过。

      酗酒伤身,我历来不提倡多喝酒,亲朋聚会,以酒助兴,要量力而饮。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家人,切不可贪杯,喝坏了身体,徒留后悔。

白酒和啤酒哪个对身体好

      喝啤酒的次数多了,也就慢慢地喝出其的真正味道来了。其实啤酒有一种浓郁麦香,慢慢地含一口在舌尖,一股淡淡的甘草味,清凉爽口。啤酒度数虽低但也能醉人,因为喝啤酒的人往往喜欢敬酒狂饮,甚至有人还不经过舌头直接倒在喉咙入肚的勇士。钱兄就是一例,他英俊潇洒,喜交朋友,那天席上,他是二瓶魏然不动;四瓶激扬文字;六瓶开始微醉;八瓶堪力支撑,环顾左右;十瓶有点儿醉,眼神迷离;十二瓶不胜酒力,目光炯炯;十四瓶左右摇晃,没醉没醉;十六瓶大声喊:“倒酒!”……由于喝的尽兴,后被传为佳话,并被同行们称为酒风甚好者也!

      有人喜欢喝白酒,初尝白酒呛人,腥辣,刺激的喉咙让人受不了。所以喝白酒者,好酒量也!但喝白酒也有喝白酒的好处。如果你的酒量不好,可以用矿泉水冲淡淡,因为没有气泡,不会让人发觉。如果你的酒量甚好,那就会有更多的感慨。一是有古韵,最好和一曲古筝;二是不像啤酒那样胀肚,可以从从容容慢慢品尝。三是三下五除二,胜负立辨。喝白酒者好胜心特强。万兄也是一例,每次喝酒,他必选一个对手,一同倒酒,一同喝,不决出一个胜负不甘心。

      那天,省里来人检查,是位东北的大哥,喝的自然是白酒,因为老总不在,我自然想到了万兄。席上的比赛悄悄进行中,先是每人二两半的洋和大曲,平手,再一个二两半还是平手。万兄开始异常活跃,灿花妙舌。第三个二两半还是平手,万兄却是说话含糊,喋喋不休……。第四个二两半万兄大喊:“再来一瓶!”。第五个二两半万兄却是倒入桌下。引来座上客哈哈大笑。事后众人评语:万兄,第一阶段像猴子,活泼、好动;第二阶段像孔雀,得意洋洋,炫耀吹嘘;第三阶段像老虎,气势磅礴;第四阶段是猪,惟妙惟肖。

      有人喜欢喝红酒,红酒裹着高贵、浪漫的外衣,它标志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因有着一个与有美人、身份、品位有关的传说,红酒的美颜功能便成了追求生活品质的女人们的爱物。除了美颜,红酒更能点化女人的媚态,即使是一个平时有点刻板的女人,在红酒的催化下,也会变得生动起来,喋喋不休的燕语莺声,再加上袅袅娜娜的肢体语言,在红酒下的女人有另一面。她们轻盈把盏,将那浓郁的酒红色滑入唇边,然后端在右侧上方,慢慢地晃动红红的液体,用红唇又缓缓地啜着缕缕的醇香。只有这种趣致的女人才能绽放出如红酒一样醉人的美。

      “一般的女人不喝酒,女人不喝一般的酒,喝酒的女人不一般。”我虽经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而我却对这象征尊贵浪漫美丽的红酒并不领情,不胜酒力是最大因素,不领风情是另一个因素。我不会喝酒,却欣赏着手持高脚杯,低眉浅酌的女人,玛瑙色的红酒揉进了女人的豪放与妩媚。有人说,看女人喝酒,内心能滋生像琥珀一样诱人的光泽,在品酒的欢乐中,生活变得明亮而醇美。所以兴趣来时,我也会回味一下其中的奥妙所在。

      喝酒所给予你的好处是因人而宜的,有的人得意喝酒,有的人是失意喝酒,好似酒一落肚,便会降下一个大幕,将高兴拉在幕前,好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得意。将失意隐入幕后,似乎这样就会让失意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喝酒入门的人才知,喝酒讲究的是一个人在半醉之中的韵味,那是至乐至适时。

      因为,酒能麻痹人的感觉,纵然你四周市井喧哗,暗淡斑驳。你在半醉时朦胧醉眼,也会感到世界的丝竹乐音,金碧辉煌。一种超然的自信令你扶摇直上,飘飘然也,仿佛创造力与感悟力升至极顶,任何的困扰与烦恼都不在话下,能微笑面对。这是一种感观上的飞跃。是一个突破世俗的领域。这时的你定会“此时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到此为至最好。再喝下去,那就又会从高处跌回尘世,伤身伤心。

本文推荐:弥勒资质注册转让:https://mile.hhxxg.com/zizhizhucezhuanra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