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愚-宋代政治人物
《赵汝愚》,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赵汝愚(1140年-1196年),是中国南宋宰相,宗室名臣。[1]字子直,饶州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人。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长子。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信州知府、江西转运判官、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书、右丞相等。[2]
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召试职馆,除秘书省正字。历任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讲、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职。淳熙八年(1181年),赵汝愚平息羌族对南宋边境的骚扰,孝宗赞其有文武之才。后迁知福州。绍熙二年(1191年),召为吏部尚书。绍熙四年(1193年),迁知枢密院事。次年,孝宗崩,适光宗寝疾,不能执丧,两宫隔绝,朝野忧虑。便与工部尚书赵彦边等密议,派知閣门事韩侂胄以内禅意请于宪圣太后,逼使光宗退位,奉嘉王赵扩即皇帝位,是为宋宁宗,实现了皇权的顺利交接。以功拜右丞相,与留正同心辅政。不久,韩侂胄以拥戴定策有功,渐见亲幸,居中用事,植党争权,诬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必不利于社稷,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众臣上疏挽留,太学生伏閣上书,皆遭贬斥。寻以“唱引伪徒,谋为不轨”(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之名,谪[zhé]宁远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庆元二年(1196)正月,行至衡州,得病,为守臣钱鏊[ào]所窘,暴卒(一说服药而卒)。后韩侂胄立伪学逆党籍,汝愚居首位。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被诛,尽复原官,赐谥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1]
据史书记载,赵汝愚“学务有用,常以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元朝名臣脱脱评价赵汝愚:“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辅宁宗之新政,天下翕[xī]然望治,其功可谓盛矣。”著有《国朝诸臣奏议》《忠定集》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