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民国时期晋系军阀首领
《阎锡山》,此词条收录于12/29,仅供参考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别号龙池,字百川[1][2]、伯川[3][4],乳名万喜子[5],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人。[3][5]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3]晋系军阀集团首领,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3][6]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同盟会会员[2][4],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及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等职务。[3]
阎锡山出生于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3][7]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8][1]因成绩优秀,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清政府公派到日本留学,先后于东京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学习。[5][9]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2][10]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习,[2]后入京(今北京)参与陆军部会考,获封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协军校。[7][5]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于山西响应起义,被推举为山西都督。[1][2]民国四年(1915年),三次电请大总统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侯。[1][8]袁世凯去世后,投靠北洋军阀段祺瑞,担任山西督军兼省长。[1][8]利用山西的地理条件与百姓追求和平的心理经营山西,使山西出现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局面。[5]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出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通电遵从三民主义,归附国民政府。[2][4]次年2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后陆续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政治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平津卫戍总司令等职。[11]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任陆海空军副司令,联合冯玉祥等人结成“反蒋联盟”,“中原大战”爆发,兵败后逃往大连。[11][2]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掌山西军政大权。[2]次年,经历大战后,阎锡山为扩充自身实力,推行经济建设,制定《山西省十年建设计划案》,成立西北实业公司等。[8]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出任牺牲救国同盟会会长。[11]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4][12];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了“十二月事变”。[12][13]后为保存实力,消极抗日。[11]
抗战胜利后,积极参与内战,[11][2]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复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4]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3月,太原解放前离开山西,前往南京,同年6月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年底去往台湾。[11][2][4]1950年3月,蒋介石任命陈诚接替阎锡山出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阎锡山保留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员的职务[14][15],最终于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8岁。[1][2][14]阎锡山在台湾的十年,居住在阳明山的菁山,集中精力从事著作,主要作品有《人应该怎样》[14]《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大同之路》等[14][15]。